大唐旧梦

大唐旧梦

作者: 莫夏离心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大唐旧梦》“莫夏离心”的作品之李渊王威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在反隋的割据势力李渊父子集团最终扫灭群使天下遂归于一统……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长安城一处庭院瑞气氤一声响亮的啼宣告李渊的诞李渊字叔祖籍有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和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等说大多数史料和学术研究认李渊的祖籍是陇西成这一说法在唐朝官方史书中也有明确记陇西李氏是汉族的传统名门望李渊家族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和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

2025-04-04 15:08:20
在反隋的割据势力中,李渊父子集团最终扫灭群雄,使天下遂归于一统……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长安城中,一处庭院内,瑞气氤氲。

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李渊的诞生。

李渊字叔德,祖籍有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和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等说法。

大多数史料和学术研究认为,李渊的祖籍是陇西成纪,这一说法在唐朝官方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

陇西李氏是汉族的传统名门望族,李渊家族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和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

李渊出身显赫,家族乃陇西士族。

其祖父李虎,身材魁梧,目光如炬,战场上冲锋陷阵,勇不可当,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 ,凭借卓越的战功和军事才能,被追封唐国公,成为西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虎去世后,爵位由李渊的父亲李昞承袭。

李昞为官期间,行事沉稳,谋略过人,在北周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等要职,将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朝廷倚重。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

李渊年仅七岁时,李昞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年幼的李渊站在父亲的灵柩前,眼中满是哀伤与懵懂,但他知道,自己从此要扛起唐国公的爵位与家族的荣耀。

隋朝建立后,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李渊得到了隋文帝的特别亲近与器重。

李渊身姿挺拔,面容俊朗,气质不凡,被任命为千牛备身,成为皇帝身边的禁卫武官,开启了他在隋朝的仕途生涯。

此后,他辗转任职多地,先后担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每到一处,他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推行利民政策,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政绩斐然,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 年),中原大地在隋炀帝的暴政下,农民起义烽火连天。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突厥势力在始毕可汗的统领下,迅速崛起,对隋朝北部边境垂涎己久。

一日清晨,边塞的烽火台骤然燃起,滚滚浓烟首冲天际。

急报如雪片般飞至太原留守李渊的案前:突厥大军倾巢而出,铁骑裹挟着黄沙,向马邑郡(今山西朔州)迅猛扑来。

在马邑郡,太守王仁恭率部仓促应战,面对突厥骑兵排山倒海般的冲击,隋军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突厥骑兵如饿狼般冲入城中,烧杀抢掠,一时间,马邑城内火光冲天,哭喊声、惨叫声交织一片,百姓们西处奔逃,却难以逃脱突厥人的屠刀,整个城市陷入一片血海之中。

得知马邑失陷,李渊神情凝重,他深知突厥此番来势汹汹,若不及时遏制,其铁蹄必将踏遍北部边境,给隋朝带来更大的危机。

然而,此时的隋朝内部己经分崩离析,各地义军蜂起,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无法抽调大量兵力支援边境。

李渊权衡利弊后,决定采取坚守与智取相结合的策略。

李渊一面加强太原城的防御工事,招募新兵,训练士卒,储备粮草,准备应对突厥的进攻;一面派遣得力谋士,携带重金,秘密前往突厥军营,试图通过贿赂和谈判,分化突厥内部势力,延缓其进攻步伐。

与此同时,李渊还积极联络周边的地方武装,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御突厥的入侵。

在双方僵持阶段,李渊巧用疑兵之计。

他让士兵们在太原城周围的山上遍插军旗,制造出隋军兵力雄厚的假象。

夜晚,又命令士兵们点燃篝火,击鼓鸣金,虚张声势。

突厥军队见状,心生疑虑,不敢贸然进攻。

始毕可汗担心陷入李渊的圈套,权衡再三后,决定暂时退兵,等待时机。

尽管这次突厥的入侵暂时得到了遏制,但李渊清楚,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随着隋朝统治的日益衰落,突厥对中原的野心只会愈发膨胀,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此次经历,也让李渊更加坚定了逐鹿中原、建立新政权的决心,为日后的晋阳起兵埋下了伏笔。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天下分崩离析的态势愈发明显。

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行宫,忧心忡忡,反复权衡后,决定派李渊前往太原出任留守(官名),意图借助李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遏制北方农民起义的燎原之势,稳固隋朝在北方的统治。

彼时,太原作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它不仅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突厥入侵的重要屏障,更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交通枢纽,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此时的太原周边,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势力错综复杂。

其中,以魏刀儿领导的“历山飞”起义军最为强大,他们活动范围广泛,时常劫掠太原周边郡县,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也严重威胁到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李渊带着次子李世民及一众亲信幕僚,快马加鞭抵达太原。

一到任,他便开始着手整顿军备,招募士兵,训练士卒,储备粮草。

同时,李渊还积极拉拢当地的世家大族,与他们结成政治联盟,以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在李渊的努力下,太原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

面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李渊并没有急于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

他一方面派遣使者与部分起义军首领进行谈判,试图通过招抚的方式,将他们纳入隋朝的统治体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坚决抵抗的起义军,李渊则联合当地的武装力量,发动突然袭击,给予其沉重打击。

在与“历山飞”起义军的交锋中,李渊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次,李渊得知“历山飞”起义军主力正在西河郡(今山西汾阳)附近活动,便亲率数千精兵,日夜兼程,奔袭西河。

在雀鼠谷一带,李渊的军队与起义军遭遇。

起义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而李渊的军队则相对较少。

面对这一局面,李渊沉着冷静,他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发现起义军虽然人数占优,但阵型松散,缺乏统一指挥。

于是,李渊果断下令,让李世民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从侧翼迂回包抄起义军,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正面迎击。

在李渊的指挥下,隋军将士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起义军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然而隋炀帝并不信任李渊,还任命王威和高君雅为太原副留守,暗中监视李渊一举一动。

接旨那天,李渊站在府邸庭院,望着天空中翻涌的乌云,眉头紧锁。

他深知隋炀帝生性多疑,此次任命看似委以重任,实则暗藏杀机。

身边的谋士刘文静见他神色凝重,低声劝道:“大人,炀帝此举来者不善,王威、高君雅名为副手,实为眼线,往后行事可要万分小心。”

李渊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我自会小心应对,如今局势动荡,正是我等建功立业之时,切不可因这二人坏了大事。”

王威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透着几分狡黠;高君雅身形消瘦,面容冷峻,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傲慢之气。

三人表面寒暄,言语间却暗藏试探。

李渊心中明白,这二人不好对付,必须谨慎周旋。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取得胜利。

但王威、高君雅却对此心怀嫉妒,时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污蔑李渊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隋炀帝听闻后,心生警惕,密令王威、高君雅寻找证据,一旦坐实李渊罪名,立即将其拿下。

一日,王威、高君雅来到李渊营帐,王威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李大人,近日听闻大人麾下士兵纪律松散,恐有隐患,我等提议对军队进行整顿,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李渊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二人设下的陷阱,若答应,他们便能借机削弱自己的兵权;若拒绝,又会落下把柄。

沉思片刻后,李渊哈哈一笑,“二位所言极是,整顿军队乃当务之急,不过如今战事吃紧,待击退贼军,我等再从长计议。”

王威、高君雅见李渊识破计谋,心中不悦,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局势愈发紧张,李渊意识到,继续受制于隋炀帝,不仅难以施展抱负,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在儿子李世民和谋士刘文静等人的劝说下,李渊决定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起兵反隋。

然而,王威、高君雅的监视如芒在背,成为李渊起兵的最大阻碍。

李渊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故意散布谣言,称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意图里应外合,攻打太原。

百姓听闻后,群情激愤,对二人恨之入骨。

王威、高君雅得知消息,吓得脸色苍白,急忙找李渊辩解。

李渊却以查证为由,将二人扣押。

不久后,李渊以通敌叛国罪将王威、高君雅斩首,成功扫除了起兵的障碍,为晋阳起兵迈出了关键一步。

李密投身瓦岗军,凭借卓越的军事谋略和领袖才能,迅速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

刘文静因与李密沾亲带故,受到株连,一夜之间从晋阳令沦为阶下囚,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监牢之中。

李世民听闻消息后,心急如焚。

他深知刘文静智谋过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对自己和李家而言,刘文静将是扭转乾坤的关键助力。

于是,他趁着夜色,乔装打扮,避开众人耳目,独自前往监牢探望。

监牢内,腐臭与霉味交织,昏暗的光线透过狭小的通风口,在地上投射出一道道斑驳的影子。

狱卒打开牢门,李世民一眼便看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刘文静。

此时的刘文静,头发蓬乱,衣衫褴褛,脸上却不见丝毫颓丧,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坚毅。

“刘兄,我来晚了!”

李世民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刘文静的手,眼中满是关切。

刘文静见是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世民,没想到你竟冒险来看我,这份情谊,我铭记于心。”

两人席地而坐,李世民向刘文静诉说着外界的局势:各地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隋王朝摇摇欲坠,晋阳周边也不太平。

刘文静听得认真,不时点头,随后目光如炬,分析道:“如今隋炀帝远在江都,中原空虚,正是举兵的绝佳时机。

晋阳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你李家又是名门望族,若能顺应民心,揭竿而起,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李世民听得热血沸腾,他早就有逐鹿中原的想法,只是一首犹豫不决。

刘文静的一番话,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刘兄所言极是,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李世民说道。

刘文静沉思片刻,接着说:“我虽被困狱中,但人脉仍在。

瓦岗军势力庞大,若能与之结盟,可为我们争取更多支持。

此外,还需招募贤才,训练士卒,做好充分准备。”

李世民连连称是,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天色渐亮。

临走前,李世民紧握刘文静的手,郑重承诺:“刘兄放心,我定不会让你久困于此,待时机成熟,我们一同成就大事。”

刘文静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用力点头。

这次狱中密谈,坚定了李世民起兵的决心。

李世民回到家中,反复琢磨着刘文静的话,觉得甚有道理。

但是如何说服父亲李渊起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可汗向马邑进攻。

李渊派兵反击,但却连连失败。

打了败仗的李渊,害怕隋炀帝追究他的责任。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到父亲李渊,劝他起兵反隋。

李世民对李渊说:“皇上委派父亲到这里来讨伐反叛的人。

可是眼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吗?

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也将更加危险。

唯一的出路,只有起来造反。”

李渊犹豫了许久,才长叹一声,说:“我思考你说的话,也有些道理,我只是有着拿不定主意。

好吧!

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夺取天下,就凭你啦!”

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监牢里放了出来。

刘文静重获自由后,立刻投身于李世民帐下。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分头招兵买马。

李世民凭借李家的声望和自身魅力,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前来投奔。

他每日在军营中忙碌,亲自挑选士卒,指导训练,对每一位士兵都关怀备至,士兵们对他心悦诚服。

与此同时,刘文静凭借着广泛的人脉和出色的口才,穿梭于晋阳及周边地区,向各方豪杰、富商宣传李渊的主张,招募了大量兵力,筹集到充足的粮草与武器。

然而,李渊深知,要成就大业,仅靠现有的力量远远不够。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一带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麾下也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将士。

于是,他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召回正在河东作战的李建成和李元吉。

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正率军与当地起义军激战。

接到父亲的命令后,两人不敢耽搁,迅速安排好撤军事宜。

在返回晋阳的途中,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父亲此时召我们回去,想必是要有所行动,我们务必加快行程,不可耽误大事。”

李元吉点头称是。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傅西洲江之虞小说在线阅读
  • 叶罗丽文茜开始摆烂后
  • 道术无限升级,九叔人麻了
  • 沈清宴温南枝全文
  • 沈清晏免费阅读
  • 我放弃天才青梅后,她一落千丈
  • 凹凸世界人员名单
  • 沈清宴温南枝免费阅读